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女“富二代”舍弃安逸执教鞭 坚守山乡十七年

    信息发布者:马开印
    2017-09-18 10:11:18    来源:大河网=河南日报   转载

    □本报记者李林 本报通讯员王炎军

    17年来,她坚守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,和孩子们同吃同住,像一盏明灯,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。

    她就是教师王会玲。

    9月14日,从新密市区出发,驱车近一个小时,到达玉皇庙小学。

    这所小学位于新密市苟堂镇西南山脚下,是一所七村合并有近六百人的寄宿制完全小学。方圆12公里内的孩子,背着沉甸甸的书包,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,一年又一年地走进这里。

    正值课间操,同学们正在舒展筋骨。“哪位是王会玲老师?”记者的话音刚落,好几个孩子指向同一个方向,顺着孩子们的小手望去,王会玲老师正一脸笑容认真地看着孩子们做操。

    玉皇庙小学共有教师25名,其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18人。由于严重缺编,返聘回来的老师最大年龄已有66岁。

    “因为学校偏远,年轻老师担心婚姻问题难解决,不愿来、不敢来;已经来了的,又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离开。而且村里有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,除了一年级的孩子外,其他年级都有孩子在校住宿。”留不住老师,始终是压在校长朱东伟心头的一块石头。

    王会玲生长在大山深处,血脉里蕴含着大山的坚韧和气度,她喜爱大山的一切,更喜爱大山的孩子。

    每天除了正常的教学外,王会玲和她的同事们还要照顾住校学生的生活起居,是老师,但更像家长。在她的抽屉里,经常放着针线包。哪个孩子的扣子掉了,衣服烂了,她就随时给他们缝缝补补,把身心都交给了学校和孩子们。

    婆家的企业年收入上百万元,王会玲在别人眼里是“富二代”。厂里需要一个可靠的财会管理人员,全家人都认为她是最合适的人选。在任教的17年里,不少朋友劝王会玲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,也有人建议她改行去做份轻松、收入可观的工作。

    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诱惑,王会玲的想法没有改变过。

    永远和孩子在一起,愿每个孩子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,这是王会玲的一生信仰。终于,她也感动了家人得到了理解。

    一路采访中,王会玲的事迹被交相称赞着——

    校长朱东伟说,她是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师,她心甘情愿把一生放在教育这块沃土上,辛勤地耕耘,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大山里,期待收获孩子们美好的明天。

    同事和村民们说,她天生具备吸引孩子的魅力,学校就像是她的家,学生就是她的孩子。

    孩子们说,她的歌好听,她的心更美,长大后要成为像她那样的人……编辑:郭同欢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